Sunday, May 27, 2007

你有跟“钱”过不去吗

你有跟“钱”过不去吗


相信没有,谁傻到故意与“钱”为敌嘛。

只是这“钱”的脾气太大,总跟自己过不去。  

很多人只知道辛辛苦苦的赚钱,一旦钱到手了就不再珍惜,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是跟钱过不去的常见表现。  

究其原因,你会发现
,“懒”才是罪魁祸首。  

有人懒得把工资卡里的活期储蓄转化为定期或其他高收益的投资,每年无端损失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有人懒得去管自己股票账户里的被套股票,由此损失的金钱达几万,甚至几十万,曾碰到有人发现自己的股票不再有报价(摘牌)了,才到处问怎么办。  

忙整整一年才能赚几万元钱,却因为懒得花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关心一下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从而让辛辛苦苦赚来的金钱从身边悄悄的溜走,是不是很可惜。  

其实懒并没有错,错在你没有掌握理财的基本法则,没有找到“懒人理财法”。  

理财很专业的事,是需要时间心力更需要智慧的,如果你能找到简单的理财方式,掌握以下驾驭“钱”途的六大法则,你就可以放心去懒了。  

第一招:乱世佳人法  此法对指导单身女性理财很有用。被专家评为女性成功投资的典范。  

实例:两年前有位未婚女性问我,她有两万元结余,该投资什么。
我明白她是想问我该投资什么股票。但我给她的建议是:投资自己!不把钱投入到最值得投入的地方,是跟钱过不去的常见表现。  


第二招:书中采金法  此法对自称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有奇效  

顾名思义,此法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说而得名  

实例:书中采金的例子实在太多,“知识经济”自不必说。

我认识的一位成功人士对此感触颇深,深谙“读书的财富哲学”。认为读书是最容易长控和实现的,亦是成本最低生财手段之一。  

没有时间读书是跟钱过不去的最让人可惜的表现之一。  
读书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知识的积累能大大提高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事效率,判断力可以为行动赢得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
。   


第三招:规则生财法  对规则改变的准确预期是真正的生财之道。  

生财原理:规则的改变必然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大到朝代更替,小到报纸上的一个头条新闻,均是规则改变的表现形式。只要有心,自然可以发现其中的发财机会。  

成功概率:三年,在我们身边改变的大小规则何止300个,而成就百万富翁的规则改变只需要一个。

假如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是1/300,那你三年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就是100%。  

实例  
90年代初企业融资规则的改变,股市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

90年代末人类交流方式的重大改变,网络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

行业的动荡将成就新的“行业大鳄”,在可预计的三五年后,在成功的企业讲述它成功的经历时,一定有这样一段:

不合理的规则,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把她变成你的财富吧。 

财富法则:碰到不合理的规则,说明你碰到了财神!与其大骂规则不合理,不如闷头发财。   

第四招:眼大生财法  

生财原理:证券投资者喜欢牛市,据说是因为牛角朝上的缘故。我考证的结果是缘自“眼大生财”,牛眼很大,而且能把看见的物体放大,这与见人就追的呆头鹅相反。

眼大的结果给了人无穷的努力动力(象牛一样劳作的心态),努力的结果自然是财富的积累。  

证券市场自然希望投资者用牛眼看市,把股价放大,把价值放大。  

“眼大”是成就事业的保证,人做每一件事情之前,习惯性的先考虑利益有多大,利益大自然干劲高。

有人把价值5万的事看成了50万,于是很重视,很努力的去争取,最后成功了,赚了5万;

有人把价值5万的事看成了1万,认为不值得很努力(怕东怕西),最后一分钱也没赚到。-----这其实是傻人傻福的一种解释,亦是阳光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成语为证:两份汗水,一份收获(付出永远大于回报)   


第五招:宏观生财法  宏观一点,再宏观一点  

别以为这不是个人的事,只要你不和钱过不去,就与你个人有关。  

SARS的出现,不用脑人也想到了预防SARS的物品价格将上涨;宏观一点,有人想到了物价将可能全面上涨;再宏观一点,有人想到了股市将在一年后下跌。SARS事件至少蕴含了三次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SARS造成了千千万万家工厂的停工,工厂的停工自然造成供应短缺,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库存减少;物价上涨,囤积中间体、原材料,很简单的发财方式(所谓奇货可居)。  

物价上涨,通货紧缩转变成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经济过热;经济过热,意味着政府要考虑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结果是股市将失去上涨动力,抛出股票,见好就收就成了智者的生财之道。

如果可以做空,那又是另一次生财机会了。   


第六招:比较生财法  “房产”是最没有可比性的商品。因为它是“不动产”。  

可偏偏有人喜欢把房产价格拿来比较,这就给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比较生财”机会。  

这和股市是何等的相像,机构一直在利用大众喜好“比较”而生财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