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7, 2007

沽空的艺术

沽空的艺术

在一个正常的双边市场,牛长熊短牛缓熊急往往是股市的普遍特征。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说,或者可以理解为财富效应的正反馈作用总是缓慢的,基本上保持不变的斜率向上。

当然,对于一个资金极度富余,投资方式尚处于散户化的市场来说,股指的走势多出现抛物线型斜率不断变陡的走势图形也是很正常的。

财富示范效应的作用总是通过一传二,二传四的指数方式作用的。

我们可以认为指数型增长和线性增长是资金散户市和理性机构市的行情特征区别所在,当然,人类尚未伟大到消灭其情绪的放大夸张作用,即使再成熟的市场,越接近上涨行情的尾段,出现的图形斜率也越陡,这是一个指数型累积的结果。

上升趋势当中,存在人人争先恐后的入场态度,如果你下手慢了,那抢到的筹码成本自然比他人入手早的要高得多;

从对称的角度来说,在下跌的行情里面,这样的争先恐后特征表现得也更为明显,并且通过当代金融的杠杆化,止损盘设计而加剧了下跌趋势中争先恐后的心理表现,宛若剧院失火,人人都争着向那个唯一的出口跑去,通道阻塞,烧死了一个,却活活踩死了十个。

因为这样的心理机制和程序机制,导致了下降趋势往往以更剧烈的斜率出现,构成了牛长熊短的时空特征,或许平均下来计算,股市365天真正显著下跌的也就十分之一,时空总是互相补偿的,跌势的短暂必然配合着空间的剧烈,因此,做空往往意味着短时间内潜在的巨大获利,这也是做空的魅力所在,即便如此,为什么又说做空很难呢,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所谓牛市莫估顶,意味着人类乐观情绪一旦在合适的条件下爆发出来,是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范围的,而且在多数行情的尾声,都如同一切生活活体将死亡一样,会出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回光返照”期,这个回光返照期虽然持续短暂,但共同的特点都是精神面貌来了个大振作,可惜的是似乎正是这最后的一击,才得以耗尽生物体的最后能量。

曾经读过一篇观察海鸥死亡过程的文章,人们因为在海边从未发现过海鸥的尸体而大为困惑,于是鸟类观察学家用望远镜观测到了一次海鸥死亡之旅:濒临死亡的海鸥会停落在一块礁石上,趴在那里疲弱无力地遥望着大海的远方,缓慢地用它生命的余力向礁石下的海水爬去,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突然用尽它平生的力量冲天而起,然后一头撞入海水之中,可谓令人敬畏,敬畏海鸥之悲壮,也敬畏大自然的设计。

大自然的规律似乎在哪都是近似的,人之将死,有回光返照,甚至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集合——股市,似乎也有这样的特征,即一段行情结束前的“逼空”,即使是美国,香港这样算是成熟的市场,仍然难以逃离逼空的特征,且不论这样的逼空是来自经济基础面的支持,还是来自企业消息面,或者其他难以事先预计到的因素,但归纳到图形中来却都是一样的:

历史上数据显示,在每一段行情的尾声阶段,都伴随着一个斜率很陡的K线图,一般还会遗留下一些短暂的大型裂口。正是因为身处市场的体会和图形观测,那些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老手们,能够在行情即将结束的时候准确地嗅出市场要变质的味道,积极做好坚持长仓,逐步建立短仓的工作。

“逼空”特征告诉我们,沽空要面对的第一关就是避过这个锋芒,不到最后疯狂特征的全部显露绝不出手,不然,强弩之末仍足以伤人不轻,总结一句话,必须先忍让。


二。依然是忍字当先,多数行情都不会以尖锐峭壁的结构由升势变为跌势。

这样的结构可以理解为一个方向的势头向另一个方向调转必须先经历由强转弱,再由弱转强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善良的市场给了那些贪念不盛的参与者以离开的机会。

从图形技术的角度上来看,小双头,乃至大双头的结构常常是头部重要结构,从波浪结构的角度出发,似乎一般情况是升势的小V浪构成小双头,多数是跌势的强II浪构成更大型的双头结构。

这一切都印证了一句俗话,所谓头部是走出来的,因此对于沽空狙手来说,依然需要足够的忍耐性,等待头部走到边缘之后再出手不迟,至少不能在头部才初现端倪的时候就使出全部招数。

也正是因为以上两点,才会有“沽空很难”的这样一句话

No comments: